作者: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5-06-18 09:21
1946年9月的一个雨夜,大杨湖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整三师中将师长赵锡田,负伤后躺在解放区群众的担架上,一声不响。他一直想不通:为什么自己全副美式装备的整三师,被装备低劣的“土八路”给打败了呢?
经过大半夜的颠簸,到了解放军后方驻地。驻地工作人员挽留奔波了半夜的民工:“雨天路滑,夜里赶路容易摔跤,休息一下,天亮再归队吧。”
一位民工说:“同志们牺牲流血,为咱打了大胜仗,咱还怕路滑摔跤吗?”
另一位说:“我苦了一辈子,共产党来了,才翻身过两天好日子,老蒋还想叫我儿子、孙子再苦一辈子,我不和他拼老命还等啥?”
几个人急匆匆喝了碗水,奔着枪炮响起的方向,消失在茫茫黑夜中。
赵锡田听着民工的对话,望着驻地来来往往的群众和奔流不息的运粮车,深深地叹了口气。
赵锡田一直纳闷:共军不抓壮丁,为什么一直兵源充足、战勤充实?
赵锡田可能不知道,他的王牌整三师的官兵对老百姓干了些什么。
1946年,战地记者陈勇进在《前线目击记》中记下了这样一个细节:9月4日,大杨湖战役中,杨勇将军的部队驻东大张村休息。记者绕村一周,没见到一个老百姓。但村头战士牵着群众的两只羊在吃草,伙房的同志将剩下的饭汤喂给猪圈里的猪,母鸡下蛋后咯咯地叫个不休,公鸡伸长了脖子在叫午。二营六连的战士在梨树下挖工事,树上的大鸭梨已经熟透,战士没有一个去吃的。枣树上累累红枣同样没有一人动。菜园子里的大葱、白菜茂盛地长着,房东的石榴树上火红的石榴笑得咧着嘴。
当天下午,赵锡田整三师的军队退出了离东大张村三里远的西大张村,记者随部队到了西大张,同样绕村看了一周:村里鸡没见到一只,只看到鸡毛在地上飞舞,一只大绵羊还没杀完就丢在那里。一个中年妇女蹲在地上不敢抬头,身边的老大娘说她被蒋军强奸了。
这样的军队和打了8年仗被赶跑的日军有什么区别?
赵锡田更不知道,大杨湖战前,短短两周内,冀鲁豫五分区就有156650名翻身农民踊跃报名参加前线战勤工作。战役中,支前民工出动担架17000余副,大车5000余辆,连齐滨县的县长李荣村都亲自到战场抬担架。
谁是敌人,谁是子弟兵,拥护谁,反对谁,老百姓心中自然有杆秤。
1946年9月1日的晋冀鲁豫《人民日报》刊布了冀鲁豫行署抚偿参战受损民兵群众的训令,要求各专、县、市政府:参战民兵与担架民众,在战斗与行途中负伤与死亡者,应即予抚恤,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干部须亲到他们家中进行慰问,同时召开追悼会,以示悼念,除伤者予以治疗外(药费由政府报销),还应号召群众予以慰劳慰问。牺牲及残废者其家属均按军属(地方军)优待。为支援前线出差服役之牲畜死亡、车辆因战争损毁者,由政府根据当地市价(原则上不让群众吃亏)迅速赔偿,不得延误。
这与国民党军拉壮丁、杀牛羊、抢粮食形成鲜明对比。
几天后,刘伯承、邓小平宴请赵锡田。赵锡田感慨道:“几天来的见闻我深有感触,我们不仅败给了贵军,更是败给了老百姓啊!”
邓小平一再告诫:老百姓不是注定要跟我们走的,如果我们不能维护老百姓的利益,老百姓为什么不能跟别人走呢?
认准了跟共产党走的老百姓,不惜牺牲一切来支援共产党的军队。人民把支援共产党的军队当作天职,要人有人,要粮有粮,节衣缩食,一切为了前线。
1946年7月至1948年8月,冀鲁豫全区担负战勤任务的总人口为726.39万人,大牲畜37.48万头,大车18.49万辆。两年共经历25次重大战役,民力负担折工计6517.67万次,畜力折工总计658万个,平均每个壮年出工90.4次。
有人算了一笔账:解放战争期间,仅在鲁西地区,定陶战役、巨野战役、鄄南战役、滑县战役、巨金鱼战役、豫北战役、鲁西南战役7场战役下来,歼敌16.99万人,动用人工3988万个,平均每歼灭一个敌人需要人民出工235个!
这是一串伟大的数字,其中没有留下一个人的名字,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:老百姓。
正是这些老百姓,一圈又一圈,汗珠掉在地上摔八瓣,碾米磨面;一袋又一袋,用车推、肩挑、人背,将粮食送到前线;一次又一次,穿过枪林弹雨,爬过沟坎泥泞,将伤员从前线救回。正是这些老百姓,东援济南,南援淮海,北援天津,在广阔的华北大地上,用坚实的肩膀、粗壮的胳臂、厚实的脚板,推着小车辗出一条胜利之路!
刘海鹰